|
继贵州省独山县“天下第一”水司楼之后,近日,号称“世界最大”的贵州剑河县苗族女神仰阿莎雕塑引发关注。据媒体报道,该雕塑2017年7月建成,高88米,共耗资8600多万元。剑河县曾为国家级贫困县,于2020年3月3日退出贫困县序列,有网友质疑该雕塑系当地政府斥巨资打造的“形象工程”,不如将资金用于扶贫。对此,当地回应称,雕塑建成后不久就曾遭受质疑,目前,原计划建设的一些附属设施已暂停。 若非网友深扒,很难发现国内有这么多“天下第一”“世界最大”的建筑。这些体型巨大的雕塑,散布在城市中心、旅游景区,昭示着地方官员的显赫政绩,也长久地刺激着公众的眼睛,这已经成为一种难以回避的行政现象。触目而见的,是赤裸裸的权力宣示,是贯穿着扭曲的政绩思维的“形象工程”。 很多网友质疑,像剑河这样一个国家级贫困县,何以会从财政拿出8600万元建一个雕塑?这种逼仄的财力与建设的“大手笔”之间的对比,令人惊讶。相比发达地区,贫困地区更应该精打细算,花好每一分钱,把有限的财力用到最紧迫的地方。但这并不意味着,如果有钱了,就可以建这样“奇奇怪怪的建筑”;更不意味着财力是官员施政的唯一硬性约束条件,没钱就手紧些,有钱就手松些。 关键在于,不论有钱没钱,花钱都要讲究精准、讲究效率、讲究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。一个贫困县,很多老百姓恐怕连吃饭、教育、安居等问题都没有解决,政府却动辄耗资数千万、上亿元去争夺什么“天下第一”“世界最大”,毫无意义。发展特色产业、普及基本医疗、提升教育质量、修缮农村危房……哪一样不比一尊雕像更紧要?即便已经脱贫,如何采取更有效的措施巩固脱贫成效,防止再次返贫?同样是千头万绪,有很多工作要做。 不去扑下身子为民众纾难解困,也不愿意把资金用在打基础、做实务上面,表面上看,是一种施政思路的不同,比如剑河县有关部门负责人就辩解,仰阿莎主题公园近年来推动了该县旅游产业的发展,但本质上仍是政绩思维在作祟。很简单,建筑越大,越是摆在面上,就越有可能让人看见。这是一种显性的政绩工程,或许其本意就是通过招摇的外表,展示官员的作为。此前的独山水司楼如此,现在的仰阿莎雕塑也是如此。 在很多地方官员那里,功夫若没有做在面上,未免“衣锦夜行”。这实际上已经涉及到如何对待权力、如何对待民众、如何对待公共利益的大问题。此前种种案例,不管是2019年张家口万全区斥巨资拍水幕电影,招标预算高达1998万元,还是贫困县榆中斥巨资修建城门,抑或是2015年湖北省巴东县斥巨资建影视中心,今年贫困县商洛市镇安县花7.1亿建中学等等,均表现出一种扭曲的政绩观,即“我走之后,哪管债务累累”! 这样的政绩思维,早该被摒弃了。当下,不仅要遵循住建部的规定,加强雕塑的管控、管理和审查,还要加大追责问责的力度,让各级监管机构切实发挥作用。该查办的查办,该追责的追责。再看仰阿莎雕塑,既然2017年建成之后就有人质疑,当时为什么不调查追责?进而言之,这样一个庞大的建筑,又是如何通过审批的? 经济要发展,地方要进步,但必要的财政约束和合理性评估,绝不能省略。面对一些地方个别官员火热的政绩思维,理应由监管部门给其降降温、败败火。这样,才不至于给地方带来沉重的财政包袱,才能够倒逼各级政府用好每一分财力,以造福更多的老百姓。
|